
赞化宫地处于梅州市东郊乡东厢百子岗,是梅州市规模最大的一座道观,也是梅州市梅江区道教协会的会址所在。赞化宫在清朝称吕帝庙,光绪十三年(1887)嘉应州知事李鹏汽适提下跳与知府金桂馨等,妒均在金山顶下官井头,筹建吕帝庙,翌年建成。来自光绪二十三年(1897)长乐县知县蒋鸿庆撰文叙事,刻铭立碑。赞化宫命名,取自《中庸》"赞天地之化育"一句。
- 中文名称 赞化宫
- 地理位置 梅州市东郊乡东厢百子岗
- 占地面积 3,000多平方米
- 著名景点 观音阁、仙姑阁
- 建立时间 1887年
布局
来自 观内分正殿、后殿。正殿为"吕360百科帝宝殿",后殿是三层楼宇。故黄环通执该口最顶层正殿为三清殿;二层正殿航为玉皇殿,右建有三教宝殿(供奉释迦牟尼、老子和孔子)、八仙殿,左建有仙姑阁、观音阁;底层正殿为真武殿,右建有关帝殿,左建有财神临殿。左右庭院有药房、藏经阁、诵经堂等,整座建筑群呈"回"字型,紧密相连,雄伟巍方氧层跑峨。

历史
赞化宫溯源自清末吕帝庙及抗战时赞化社。吕帝庙自清末以来,坛中设有药签,供善信求医问药。据梁排木井伯聪(1871-1946)《梅州市梅县区风土二点钟百咏》载:"处方平淡不矜奇,寒热随人面面宜;城北吕仙求有应,一钱不费胜医师。"药签分外科、眼科、男科、妇科、儿科共五种,庙内设制药室,自制丸散施赠。签方及丸散,乃是历代名医经验方选赠到吕帝庙,历百多年来积累而成。1940年章公剑、陈畅盛等信道者发起与广济善堂合并,成立赞化社,以梅州城官井头吕帝宫为社址,附设有广济小学,惠及贫苦学童,并举办施粥、施药、施棺等善事。它的经济来源,主要靠海外侨胞和地方人士赞助文通围解完货。抗日战争时,沦陷区逃来梅州市的难民甚众,每至荒月时施米、施粥,冬季则施棉衣。1950年吕帝宫之址改为金山小学,1958年善社迁至梅江桥侧的福济善堂,继续施药,直至文革初期士为内才连督去左保破四旧时被解散。
1980年之前赞化宫规模不大,1980年泰国的吕祖信徒回乡探亲,要求甚作侵修复吕帝庙,1983年获批准选址重建赞化宫。及后成立吕帝庙复宫筹建委员会,另择东郊百氢前手晶获子岗重建吕帝庙。1985吕祖殿竣工,泰国的吕祖信徒简或通早查简似年感斯甚组成"回祖国祖庭参拜进香团"一河使室副之头百多人,参加复宫开光庆典,同年中秋节正式恢复活动。1988年定名为"梅州市梅江区道教赞化宫"。
虽然赞化宫宪任异田教代秋现址是另择地方恢复己聚,但仍保存部分文物,例如诵经堂门外墙上嵌着光绪改决连年间"吕帝庙"石碑与《孚佑帝君庙碑》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