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先秦行政区划

先秦行政区划主要介绍的是夏商周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有"十二州"、"九州"、"五服"之说,其中以"九州"之说较量年岩丝所离省海为有名。商、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到了春秋时期,周室衰微,一些诸侯国逐渐强大,开始发展中央集权制度。他们在新开拓的疆土上不再进行分封,而由君主直接统治,为了便于统治,开始萌生了县、郡等行政区划的单位。

  • 中文名称 先秦行政区划
  • 朝代 从远古至秦朝统一天下的这一段时间
  • 主要制度 分封制、中央集权制等
  • 行政区划 县、郡等
  • 行政规划 "十二州"、"九州"、"五服"

简介

来自  先秦行政区划,范围督款脚质右怀已月加毫是从远古至秦朝统一天下的这一段时间,由於年代久远,其且伟陆急括流冷祖粉值饭地方行政由于史料欠缺只能大略绪述。

  在夏商周时述盐上讨尔副密垂体目似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在原始社会,人们按氏族、部落进行生产和生活,根本不需要行政区划,也没有地域区划的概念。直到夏朝建立,中国行政规划才渐渐萌芽。人们现在对于先秦时期行360百科政规划有"十二州"、"九州"、"五服"之说,其中以"九州"之说较为有名。它是传说中大禹时代的中原地区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春秋、战国时代。计家击商士深送在西汉以前,都认为"九州"系禹治水后划分的,但具体的说法各书所载互不相同,大致有四种说法:(1)《尚书·禹贡》记载九州为冀、兖、青、建期数英胜房养父之徐、扬、荆、豫、梁、雍;(2)《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幽州,无梁州;(3)《周礼·职方》有幽州、并空待补州,无梁州、徐州;(4)《尔雅·释地》有幽州、并州、营州,无梁州、青州、徐州。各地所载各州的地域亦不尽相同,待钱督距毫如泰山以北、以东地素到说伯乎温似减济友核区在《禹贡》中属于青州,在《职方》中属于幽州;《职方》中的青州曾求干会相当于《禹贡》中徐州的大部分和豫州的一部分。

  这些"九州"说实际上是春秋、战国时期学者二末控氢谁对当时所知周朝领土所做的地理站岁放仍带停话区域的划分,并不是某个朝代的行政区划。然而,在历史上把它们长期地误认为是行政区划。减大缺倍宜二代在西汉以前,误认为《禹贡》是大禹治水后所划分的九州,代表夏朝的行政区划制度;《汉书·地理志》最先把《周礼·职方》中的九州误称为代表地浓变周朝的行政区划制度;三国时期魏人孙炎在注释《尔雅》时,又把《尔雅·释地》中的九州牵强附会地解释为代表商朝的行政区划制度;以后的经学家进一步推而广之,把"九州"误称为夏、商、周三代的行政区划制度。

  商、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各个领主在自己的封国内独立为君主,整个商、周王朝无所谓任何行政区划外讲写。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周室衰微,一些诸侯国逐渐强大,开始发展中央集权制度。他们在新开拓的疆土上不再进行分封,而由君主直接统治,为了便于统治,开始萌生了县、郡等行政区划的单位。

沿革

  在原始社会高质,人们以原始群、血缘公社、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组织为单位,进行生产、生活,没有地域区划的概念,即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篇》)。简单地创照模二期群表娘派把说,人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需要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上生存生活,并要与其他人打交道,为了河严互能使大家平等和谐地共同生存下去,就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和约束,而且还需要有人来执行这些规则和约束,即管理者。人类出现伊始,形成氏族社会,是按部落实行管理的,有亲缘关系的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也就是说,有一群人,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遵循一定的规则进行活动,有些人由于有身体或经验方面的优势而成为头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剩余产品日益增多,逐渐有了分工,分配也变得复杂起来,需要有人专门进行管理工作,这时人、地、管理者及规则已具备,开始有了行政区划的雏形。随着国家的产生,行政区划渐渐明确和固定下来。

远古至西周

  《尚书》中的《夏书·禹贡》记载,大禹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豫州是中心,其他州环绕豫州。

  根据考古与文献资料,夏朝时其中心地区在今河南省西部,以及黄河北岸、山西省南部地区,以河南偃师二里头类型的文化为夏文化的代表。夏都阳城可能是登封王城岗发现的古城址。以后,夏的势力向东扩展,融合了东方的夷人。向南发展到长江、淮河之间,与南方的苗蛮频繁交往,形成了中国的主体民族华夏族。虽然从此以后夏在黄河流域有了较固定的活动区域,但并无统一的管理和区划。商、周时期,出现了「分土封侯」、「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度,商王、周天子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卿大夫,作为他们的采邑,各受封领主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绝对的权力,仅仅对商王或周天子以象徵性的贡纳和服役,王与诸侯各自为政,因此在商、周王朝的疆域内并没有真正的地方行政区划。

  商朝约西元前21-16世纪间,曾多次迁徙都城,盘庚以后稳定在今河南安阳的小屯一带,为商王的王畿。《尚书‧酒诰》指出商代有内、外服之分。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分封给邦伯的封地。以后演化成「五服」「甸(日祭)、侯(月祀)、绥(宾,时享,即每季祭祀纳贡)、要(岁贡)、荒(终王死时才来通知)」,此说只是依据远近表示小诸侯应尽的义务和待遇,所以不能算地方行政区。只有商王直接统治的疆域内,才算是地方行政区划开始的标志。

  西周时,有两次大分封:第一次是武王伐纣以后,封功臣谋士。第二次是周公东征胜利后,重新分封。这两次把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的位置大致确定下来,也为以后郡县制时代的行政区奠定了基本格局。

  周武王灭商以后,把商王直接管辖的地区分为卫(以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为中心)、庸(以商都以东的今山东境内)、邶(商都所在之漳河以北的今河北省中、南部)三部分,分别由蔡叔、管叔、商纣王之子武庚治理,并称「三监」。为了监管原殷王畿地区的殷民,以达到「以藩屏周」的目的,册立了大约50馀个大小封国。

春秋及战国

  郡县行政区划的产生和名称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了。的名称在《周礼‧地官》和《礼记‧王制》都是指王畿附近的地方,本意为「悬」,即「县」所代表的这块地区直接由周天子掌握,以作赏赐。春秋后期,各诸侯国也仿效周天子的办法,不再分封,而是将新兼并的领土、被灭亡的小国或大邑转化为县,由诸侯王直接掌管。从现存的文献分析,最早设县的是楚和秦。的起源较晚,大致在春秋末期,主要是战国时期,郡最初在边远地区设置。战国时,郡比县的辖区宽广,但是经济开发程度不如县,地位也不如县重要,长官职位也低。至战国后期,列国纷纷置郡,先在边地,后各国之间为相互防御亦相应置郡。

  县、郡之间原没有什么隶属关系。到了战国末期,郡的地位在县之上,这是由於郡管辖范围大,分置数县统之。在内地设郡时,沿用了边郡的成规。战国时期可能郡县制与分封采邑制始终同时存在。至秦灭山东六国,於各地置郡,郡下均划分若干县以便於划一的统治管理,遂演变成秦朝郡统辖县的二级制局面。

疆域

九州

  远古之时,华夏先民主要聚居于黄河中下游一带,即中原地区。在其周边,则环伺其他部族,是谓戎狄。传说中的黄帝时期,曾尝试划野分州,置万国,其说固然荒诞,但也表现时人已有疆域观念。 夏朝以前的历史,由于没有当时的文献,只有传说和后世的记载为凭。据传在禹生活的年代,洪水泛滥,禹受命治水,他历时十三年 ,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水成功 。据后世史载来自,禹在治水过程中踏遍天下山川,划为九州,如《左传》引《虞人之箴》的说法是:"芒芒禹迹,尽为九州,经启九道。"战国时所著的《禹贡》记载的九州是关于中国疆域最早的文献记载。虽非禹时实著,然亦体现了战国时期人的天下观与地理观。其将中国分为冀州、兖州360百科、徐州、青州、豫州、雍州、梁州、荆州、扬州九州。以今日来看,冀州在今山西及河北川景置、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兖州则在今河北与山东省部分地区;青州在今天的山东半按进包时穿来岛;徐州在今山东省南部与江苏省北部;淮水以南之江苏省与安徽省则为扬州;荆州在今天的两湖;豫州指今河南省;梁州指四川省与陕西的汉中地区;雍州包括了今天的关中与甘肃东部。虽然此说分歧很大,传说性质浓厚,范围也大于当时中国实际春务差调终面积。但此为古人天下观齐掌可何草普察派假危树之萌芽与发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夏商西周

  夏商西周三代,中国疆域处于混盐船斯怀认蒸沌状态。当时部落观降过尚浓,国家并未完全成熟。因此疆底率见亮唱镇域同样极不确定。但三代都大体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带。其中夏在中,商在东,周在西。

  由于关于夏代的历史文献与历史遗址均极少。因此夏代的疆域难以考证。据顾颉刚考证,中夏以前夏代政治中心似乎在山东省,其势力及于河北粉识做武刻期较河南;晚夏则移居到伊、洛流域。

  商发迹于东北渤海湾和易水流域一带,后南迁至济水与黄河间,即今河北省中刻提目许宁风获安普末指部与南部。据史籍记载,从始祖契至汤,商人一共迁移八著爱概卫字打生消稳灯握次。汤在位后,商的实力开始壮大,先后翦除其周边韦、顾和昆吾等夏的羽翼,最后再一举消失夏朝,占据中原,夏的末代君主桀则逃亡到南方的南巢。商汤以后,商的爱视西价因屋月孔军都城又多次迁徙,直到盘和夫庚时从奄(今山东曲阜)迁至殷(今河南安阳)。自此至商朝灭亡的270多年间,商的都城承封皮高教器边色践防系一直在殷,但从帝乙开始都粉固别居于沫(即朝歌,今河南淇县)。武丁在位时是商朝国力极盛期,较歌将和绍省厚剂可别预夏代有大扩展,他基县调北击鬼方、姜方,南讨荆蛮,将势力将身件坚小置尼东至山东半岛;西到甘肃东部;南在今长江流域,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代都有当时的遗址和文物。但务善务重毛评训教千校到武乙在位时,东夷开始崛起并活动于淮河流域,有向中原扩张的企图。帝乙和其子帝辛两代多次伐东夷,虽然获得胜利,但自身实力也受到损耗。位于其西方的周人乘机灭商,建立周朝。

  周起源于今陕西西部甘肃东部一带,其始祖弃被认为是农业的创始者,号为后稷。传说舜传封弃于邰,到公刘时又迁往豳,再传到古公亶父时再迁至周原,周人从此开始强大。到商朝的帝辛在位时,周的首领西伯昌再将都城迁往沣水西部的丰(今陜西西安)。其武王在位时,周取代殷,对灭商功臣和商的遗臣进行分封。他封帝辛(即纣)之子武庚于商的旧地殷,再封自己的亲弟管叔鲜、蔡叔度于其周边,以作监视。武王在灭商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其子成王即位,由周公旦摄政。武庚乘机与不满周公掌权的管叔、蔡叔和东夷部族联合反周,但为周公东征平定。事后,为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周公在洛水北方建造雒邑(又作洛邑),作为周朝在东方的政治中心。周公还继续分封诸侯,并将不少诸侯改封到东方。周朝经过成康之治后国土大幅向外扩张,向北已征服肃慎(今辽宁省的朝阳县一带),南到汉水中游,东到大海,西至渭河上游 ,广封诸侯。也为其后的分裂时期及秦朝奠下基础。

春秋战国

  西周末年,周幽王废原来的申后而立自己宠爱的褒姒,又将褒姒之子伯服立为太子。申后之父申侯联合犬戎攻入周的都城,幽王被害于骊山之下,申后之子宜臼在一部分诸侯的帮助下东迁至雒邑,史称他以后的周朝为东周。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前者是将鲁国史书《春秋》而得名,后者则是来源于西汉学者刘向所编的《战国策》。春秋时期,周的直属领土尚有数百里,由于周室德衰,号令不通,只得以土地为筹码请求诸侯协助,使得畿内土地日益缩小。 周天子的权威日益衰落,使之成为徒有虚名的共主。那么本是西周分封的各诸侯国则皆以扩张为第一要务。当时,见记史籍记载的诸侯约有140余个,其中国土较大者有楚、晋、齐、秦、吴、越、燕、郑、宋、卫、陈、蔡、鲁、莒、中山等13国,加上已经沦为一小国的周王国。经过长期的兼并,春秋末年的诸侯数约为30个,其中较强盛的鲁国初时有今山东曲阜、宁阳、泗水、金乡、鲁台、文上、济宁与嘉祥等地,后经过扩张,其境跨三省,约相当于今二十多县。秦国的西疆扩展至渭水上游。晋国攻灭狄戎,北疆达到山西汾河中游,东部又取卫国的殷,南下获郑国的虎牢,周室的陆浑一带,其境东西长二千多里,拥有今山西大部,河北南部和河南、山东一带。燕国占有了大凌河流域。楚国控制了云梦泽平原。越国占有浙江北部。是为当时疆界四至。

  进入战国时期后,先是越国一举灭吴,并将势力延伸到山东半岛。为了争霸中原,越王勾践将都城迁到琅邪。公元前453年,晋卿韩氏、赵氏和魏氏三家分晋,晋君仅余两城。而东方的齐国姜姓政权也于公元前386年被专政的田氏所取代。至于周王室的直属领地则日益减少,最终在公元前367年分为东周和西周两个小国。在形势大乱的战国,各诸侯国都纷纷向四周开阔疆土。赵国通过胡服骑射,北界由桑干河推移到河套地区。燕国击败北方的山戎、东胡,拓地千里,筑长城,于辽东地区新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和辽东等郡,其势力直达朝鲜。秦国疆域扩张最为显著,历经数代秦君,先后灭大荔、义渠和豲,令泰国西境达到今甘肃东部洮河流域;并且南下攻灭了巴、蜀两国,势力扩展到四川地区;在东部则夺取了魏国的西河郡和上郡。楚国也向南发展到湘、资、沅、澧流域,向西占领了湘西、鄂西地区,楚将庄૏�向西南扩张到黔中、滇国。

夏朝

  夏朝的行政区划采行九州制,根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成功后,将中土分作冀、兖、青、徐、豫、扬、荆、梁、雍九州,又从九州攫取金属石,铸造九鼎作为国家权利的象征,因此"九州"成为中国国家的代名词,而"定鼎"意指建立政权 。《禹贡》九州划分如下 :

  一、冀州,夹右碣石入于河,三面距河,是各州贡道必经之处。今山西、河北省境、辽宁西部。

  二、兖州,浮于济、漯,达于河。今山东西部、河北东南角。

  三、青州,浮于汶,达于济。今泰山以东之山东半岛。

  四、徐州,浮于淮、泗,达于河。今淮河以北之江苏、安徽以及山东南部。

  五、扬州,沿于江、海,达于淮、泗。今淮河以南之江苏、安徽以及浙江、江西北部。

  六、荆州,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今湖北、衡山以北之湖南以及江西西北端。

  七、豫州,浮于洛,达于河。今河南、湖北北部、陕西东南、山东西南角。

  八、梁州,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今四川以及陕西、甘肃南端。

  九、雍州,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

  九州托名为大禹之为事,其实是战国时人对天下区划的臆测。夏代国家处于萌芽阶段,政治辐射一般不出都邑腹地,京畿之外通过氏族制的封邦建国以及通婚结盟达成关系。因为领域狭小,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由单一的中央政权划分政区 。

商朝

  商朝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达陕西省西部,东北达到辽宁省,南至江南一带(不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为当时世界上一个大国,但主要治理区域还是中原一带。始都亳,曾多次迁移,后盘庚迁都殷(今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称为

  《史记·吴起列传》记载商朝疆域"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 ",

  先商时期,商族为夏后氏的诸侯,商族首领称作"商侯"。有封地七十 至一百里 。

  远古时代,中原的华夏民族与外族部落形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晚商的北界在易水流域,西达太行山麓,西南界在沁水流域,南界在商丘之南,东界在曲阜之西。

  都城称作"邑"或"商邑",其外七十至一百里内属于商王直接控制的区域,称作"蒿"(郊)、"鄙"、"奠"(甸)。邑、郊、鄙、甸此四地相当于商王朝的王畿地区,在《尚书·酒诰》中称为"内服"。

西周

  周朝是由位于岐、渭至河洛之间的"小邦周"发展而来。成功取代"大邦殷"而有天下之之后,但势力并不能有效控制商朝所有的领土。原商朝大部分地区,其民众与周人无论文化还是其他方面,都很不相同。为了进一步稳固控制东方之土,周公东征,摧毁商殷及同盟淮夷的势力。东征胜利后,在全国要冲大封同姓、异姓和古帝王之后于新占领的东方,以"藩屏周"。周初这种分封,其实是一种武装殖民。这些重要的武装殖民据点主要有:齐、鲁、燕、宜(吴)、蒋等诸侯国。

  周时实行以宗法为基础的分封制。宗法源于氏族社会,突出父权和族权。商代时父系家长制就已存在,到后期官职由宗族族长世袭已十分普遍,至周时更发展为系统的统治体系。周朝所分封之贵族及其所率领的公社农民进驻新占领的区域后,首先是建立一个军事据点,这样的据点称之为"城",也称之为"国"。而"国"之外广大区域称之为"野"。王朝的畿内和诸侯国都有这种国野之分,即乡遂之别。

  王畿以距城百里为郊,郊内为乡,郊外为遂。王朝六乡六遂,大国三乡三遂。周代的"国"和后来的商业城市不同,它对"野"没有调节生产的功能。其生计一般都要仰赖"野"的供给,所以周人的殖民营国也兼阂野。

  国野之分,亦带动国人与野人的不同政治地位。国人与野人同属平民阶层。

东周

  东周延续了西周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下表列出东周时期各国所设置的郡 ,其中齐国无置郡,但有五都 。而秦国设置的郡,仅列战国时期所设置的郡,前221年以后设置的郡,见秦朝行政区划。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