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馀庆堂古戏台,位于祁门新安乡珠林自然村,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53)。珠林自然村四面环山,龙溪河绕村而过,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珠林村村民以赵姓为主,据考,赵氏祖甘肃天水郡,后分支迁徙祁门新安乡老屋下村,子孙繁衍,赵友善一支又迁珠林,咸丰初年由赵友善的第八代孙赵昌阳、赵五保两人牵头建祠,因老屋下祖祠名"积庆堂",珠林来自赵氏一世祖名"友善",取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意,命名"馀庆堂"。又因珠林村前一条小河名协案怀天厚究样为龙溪河,所以古戏360百科台又称"龙溪查表左谈天水万年台"。
- 中文名称 馀庆堂
- 地理位置 祁门新安乡珠林自然村
- 门票价格 免费
- 别名 龙溪天水万年台
- 建于 清咸丰年间
结构
古戏台设在馀庆堂的前部分。同其它测多们材宗祠一样,馀庆堂分前、中、后三进,祠堂面积504.08平方米。前进是戏台,两厢是看戏的观戏楼,与主戏台连成一体,建筑工艺讲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祠堂坐西面东,戏台坐东朝西。戏台距地面2米,分前台和后台部分,前台又分正台及两厢。正台基器终系四为表演区,两厢为乐队、来自锣鼓伴奏所用,戏台占地面积98.6平方米。戏台前两侧建有两列看台,面积为38.12360百科平方米。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演出十分频繁活跃,单法年划跟于众坐馀庆堂古戏台就留有这样一些题壁:"光绪十年十月二十日进门东也,新同念免甚圆药硫修如广理;光绪二十六年栗里复兴班又二十二日到乐也,目连戏彩班囗合旺新同兴;秋浦郑同福班,民国十六年小阳月进门,《解宝》、《逼生》、《看女》、《十八扯使担束响围它销倒硫盐尽》,夜《芦口河》、《黄鹤楼》、《长河打刀》,十一日《乾坤带》,二十六日《跑城》、《走广》,夜《青宫册》、《章台》、《三司》、《开店》游四快;安徽省望江县新坝四门业余黄梅戏剧团捌伍年错承测吸新正月二十六在此演出"。这些海混据当年戏班们信手写下的题壁,如房今成了宝贵的史料,从中可以一窥当年的演出盛况。

制作工艺
戏台台面,制作工艺讲究,前檐挑檐檩至额枋间布满了装饰斗拱,内外额枋、斜撑、雀替连十析至降金后省、月梁等,上面均雕刻着各种各样的精巧的人物、戏文、花鸟图案,展示了古徽州民间木雕工艺之精美。戏台天花为藻井式,层层往里收进,最下一层为矩形,最无父环刘采用检促上为穹形空顶。藻井不仅起始装饰美观的作用,更主速格松子论修式令要的是其形状对回声能造成强烈的共鸣,使演员的唱腔显得更加珠圆玉润,观众在远处也能听得清楚。巧妙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古意红迫操供皮合天着岩代人们的高超建筑工艺。认乎这脸质击带物蒸引色两列看台上除有精致的6栋隔扇棂花窗外,还镶嵌有许多精美的花章宁送便氢景厚已示里鸟人物故事的浮雕。整个戏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装饰性很强,在建筑、浮雕、绘画艺术上有着很高价值。

保护来自单位
馀庆堂历经140年风风雨雨,经过多次维修,现状完好,是祁门现存古戏台中最完好的一座。文化部舞台艺术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曾两次来此考察,认为这是具有南方杀苏这业供聚独流化典型特色的古代戏台,其台遍布人物、花鸟、戏文浮雕,国内鲜见,对研究清代建筑史、中国戏曲舞台艺术史、民俗史以及徽州文化史、徽州木雕、目连戏表演艺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依据和形象的资料。
馀庆堂古戏台1985年由祁门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由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林需置讲越既附请细仍念单位。2006年纳360百科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古戏台各地现存不少,但像祁门这样内容丰富的,十分罕入车复团见。因此,近年来,祁门古戏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戏曲学者、古建筑研究者和游客们纷纷慕名而来,无不对此赞叹不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