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诱因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心理学家认移类映兰础专为,不能用驱力降低的动机理论来解关质释所有的行为,外部刺激(诱因)在唤起行为时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应该用刺激和有机体的特定的生理状态之间的相来自互作用来说明动机。

  • 中文名 诱因理论
  • 表达式 P=D×H×K-I(K,诱因)
  • 提出时间 20世纪50年代
  • 应用学科 心理学

概念

  诱因:指能够引起有机体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 

  20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心理学今导维屋似家认为,不能用驱力降低的动机理论来解释所有的行为,外部刺激(诱因)在唤起行为时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应该用很需以办亮刺激和有机体的特定年激质治举独乎候跳显弱的生理状态之间的相互作来自用来说明动机。例如,吃饱360百科了的动物在看到另一个动责子罗严朝期全物在吃食,将会重新吃食物,这时的动机是由刺激引起的,人类经常追求刺激,而不是力图消除紧张使机体恢复平衡。诱因理论强调了外部刺激引起动机的重要作用,认为诱因能够唤起行为并指导行为

诱因理论

理论观点

  ①诱因季另也止者全善头讲老尔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②诱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赫尔的修改公式:P=D×H×K-I(K,诱草美问宪模好责大热百因)

  ④诱因与通迅永卷范兴振驱力分不开,它由外在目标所激记足环应孙图发,只有当其成为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