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箕子碑

来自箕子碑》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为箕子庙写的碑文。《箕子碑》原文有碑和颂,《古文观止》只录其碑,《投细工柳河东集》录其全文。纣王无道,箕子劝谏不从,反遭迫害,却能忍辱负重,建立360百科功业,作者对他表示了极大的推崇和同情。济殖眼作者以伟大人物三个标准“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为评价箕子的出发点,依次展开论述,彰扬箕子的人品、功业,也表达了对自己、对一切仁人志士的勉励。

  • 中文名 箕子碑
  • 作者 柳宗元
  • 作品出处 《柳河东集》
  • 文学体裁 碑文
  • 创作年代 唐代

品原文

  箕子(1)碑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来自委身以存祀,诚仁坐镇上距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2),辱于360百科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3);故在易曰“箕子觉给配续之明夷(4)”,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输权厚彝伦而立大典(5);故交判买香顾标关原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6),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7),化兵绿顺告旧破先各是及民也。率是大道(8),丛于厥躬(9),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10),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11),武庚念乱以图存(12),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式书银元选使西示易象,作是颂云:

  蒙难以正,策根象弱五刑影云服期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箕子:名胥余,商纣王叔父,因封在箕地,又称箕子。

  2.谟:谋划。范:法,原则。

  3.隤(tuí):跌倒。

  4.明怀苦土市袁家水若继夷:卦名,象征暗君在上、明臣在下仅等青治溶评类伟剧,明臣隐藏起自己的智慧。

  5.彝(yí):常规。伦:人伦。

  6.洪范:相传为禹时的文献《洪范》,箕子增订并献给周武王。

  7.俾:使达控主轴花令会商行单由座到某种程度。

  8.率:遵守。

  9.丛示须记那色行油望空星:聚集。厥:其他的。

  10.殄(tiǎn):尽、绝,灭绝。

  11.向使:如果。未稔:没成熟,没达到顶点

  12.武庚左话握清调践周书溶:名禄父,纣王子。周武王灭商,封武庚以存殷祀。武王死,武庚与管叔蔡叔反叛被杀。

白话译文

  凡是有德行的人遵从的道理有三种:第一是纠正人违法作乱。第二是把大道科赵化著随方散观司传授于圣人。第三是教化万民。在殷朝或表底她季演晶端背时有一位仁人叫箕子,他实实在在地具备了负套留宜零茶这三道,以大德行立于冲色态附世上。所以孔子在叙述六经的要旨大意时,尤其殷勤。

  在殷纣王之时,大道逆乱,上天的震怒不能引起人们警戒,圣人的言论无所用处。臣下拼死进谏,把己身的生死置之度外,诚然是仁者的作为了,但无术般持益于殷朝的社稷祭祀,所以不这样做;委曲求全,以保存殷朝的祭祀,诚然是仁者的所为了,但是亡国的预兆很明显,所以不忍心去这样做。这两条路,都有人行了。这样的作为,是保其贤明,与世俗人一同俯仰曲伸,隐藏自己的谋略,在奴隶中间受凌辱。虽然卑微不得意,但也不肯乱来;虽然颓废失落,但忠心不熄灭。所以《易》上说:"箕子不敢显露自己的明智。"这就是蒙受苦难而能坚持正道。等到天命已经改变,百姓已经走上正轨,就拿出大法《洪范》以传授圣人,周公旦得依此法序次伦常,后来设立大典章制度。所以《书》说:"箕子归来作《洪范》。"这就是把大道传授圣人。到了周朝封箕子于朝鲜地方,他顺应大道,教育感化俗人,德行无论大小,人群不论亲疏远近,光大殷朝的祭祀,使得夷狄蛮荒变为中华,这是教化万民呢。这些大道聚集于箕子一身;天地之变化,箕子独得其正气,这真是有大道德的人了!

  唉!当周朝还没有建立,殷商还没有灭亡的时候,殷商大臣比干已死,微子也已离去。假如殷纣还没有恶贯满盈,竟然自毙,纣王之子武庚忧虑乱世,图谋保存殷朝,此时国中没有贤明之人,谁能辅佐治理呢?这是人事中或者有的吧。但箕子先生隐忍受辱为奴,也许是有志于此么?

  唐朝某年,建箕子庙于汲郡,岁岁祭祀,钦佩先生独自列入《易》卦象之中,所以我作了这篇颂词: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创作背景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集团,实行政治革新而获罪,被贬滴到荒远的边郡为官,他的遭遇与商代贤者箕子的遭遇有类似之处。因此,这篇碑文是借赞美箕子来寄托自己的信念和抱负的。文章虽以议论为主,但行文中却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和无限的感慨。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箕子碑》全文选自《柳河东集》,碑文部分选自《古文观止》第六卷,是作者为箕子庙写的碑文。

  作者在文章开篇鲜明地提出了品德高尚的人立身来自处世的三个要点,然后逐条用人物的行为来加以阐述:要蒙受苦难、坚守正道;把法典传授给明君;将教化施及人民。即:道德高尚的伟大人物立身处世的三个标准:一、正蒙难:要蒙受苦难,坚守正道。二、法授圣:要把法典传授给明君;三、化及民:将教化施及人民。殷商有仁人叫箕子,立身处世完全符合上述三个标话委百同严始术绝强准。

  第二段,逐条用人物的行为来加以对照阐述。箕子所处的时代,殷商末年360百科纣王荒淫无道,武王灭规说陆演商,他带着商的祭器降水斗区盟室挥能义问周,周公灭武庚后,封微子启于宋,保存了商宗族。而箕子劝谏无效,于是佯装疯癫,滑办随供军管行结果被囚禁起来。所以《易经》卦象说:"箕子之明夷。""明入地中",象征明臣在下,暗主在上,明臣不敢发挥自己的才能。这就是"正蒙难"。箕子和比干、这操大微子并称为"商末三仁",但他采取的是他认为最可取的元么迅错息任权攻举方式。

  第三段,作者料进例旧黄素族而千女误认为箕子在比干已死,微子已去时,采取了装简育自配更态议为交计施疯卖傻的隐忍方式,是一种明智之举。如柳宗元在碑文的结尾说到箕子隐规电美宽印候听万宗染渐忍图存,指出了箕子的本意跑互食教开永方往黄义,表示了对箕子的崇敬之情。文章高度赞许含位黑应颂了箕子既忠贞又富有智慧,忍辱负重,辅助圣王建立国家典章制度,推崇教化治理人民的重大业绩。结尾说到隐忍图存,粮纪飞方府特减丝指出了箕子的本意,美美及政季肥日表示了对箕子的崇敬心情。

时身班称粒千久围帮  该文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政术类皇句设段治处境和心情概况。

由测议独名家点评

  著名历史学者杜彤华:"《箕子碑》全文脉络清晰,对人物评价中肯到位,是一二利例篇经典古文。"

  著名学者霍旭东:"读此文,不仅了解箕子的伟大,更重要的是"三道"对我大有裨益,三道即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他告诉我们,在遭遇困难时,即使是遭遇灭顶之灾,也不能放弃正道,放弃正义,更不能放弃心中的理想。"

作者简介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柳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学作品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