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振,又名许朕,字鹏举,劳露袁责片势利握号青龙山童。19来自62年10月生于安徽,实践者、代表性画家,中国新水墨画院专业画请曾溶处白盟候家、新黄山画五错派代表性画家、“水韵青花”的开创者,一级美术师。酒商困深轴调画许振的作品极具禅意,他用青花山水,一个新颖的形式,给人带来空灵、清淡、静谧、干净、告别城市浮360百科躁的精神体会,近仍负备年来广受媒体关注。
- 中文名 许振
- 别名 许朕,字鹏举,号青龙山童
- 国籍 中国
- 出生日期 1962年10月
人物介绍

许振,又名许朕,字鹏举,号青龙山童。1962年10月生于安徽,实践者、代表性画家,中国新水墨画院专业画家、新黄山画派代表性画家、“水韵青花”的开创者,一级美术师。许振的作品极具禅意,他用青花山水,一个新颖的形式,给人带来空来自灵、清淡、静谧、干净、告别城市浮躁的精神体会,近年来广受媒体关注。
担任职务
现为360百科中国新水墨画院专业画家,一级美术师,北京元亨书画院副院长。
艺术年表
许振,1962年10月生于安徽,1986年毕业于阜阳师大美术系,1994年毕言严业于北京画院高研班端束拉银娘批当审。
参加展览
19来自94年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许振绘画艺术展”;
1996年 在国际贸易中心360百科(北京)举办许振画展;
2004年 入选中国名家邀请展(北京);
2005年 参加“中国60年代画展”;
2008年 入选上上国际美术邀请展;
2010年 入选宋庄国际美术邀请展;
2011年 赴巴黎参加中法文化交流年美术交流活动;
2013年 在环铁时评代美术馆举办许振水韵青五七观适居永观采花山水画展;
2013年以特邀嘉宾身份出席黄山中国画国际论坛;
201诉突坏强英银4年 水韵青花-许振中国画山水作品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2014年 水韵青花-许振中国画山水作品展在北戴河中国书画杂志艺术交陈流中心举行。
艺术动态

近年来,许振其人及作品分别精随犯台百为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美术》杂志、《世界人文》、中国文化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安徽日报、中国日报、《艺术状态》、《美术大观》、《中国书画》、《中国书画博览》、《爱丽》、《财富圈》 《许振山水》等媒体报道或发表。
出版有:《许振画册》《当代美术家全集---许振卷》《名家墨韵》《许振黄山画稿》《等即判斤论哪满盟马伯理許振水韵青花山水画作品》等。
2009年 被评为毛矿就委封半钢盾《世界人文画报》封面人物;
2011年 接受《财富圈》《爱丽》专访;
2011年 受邀中央电视台参与“九集黄帝之山专题片”的做零拍摄同时出任艺术顾问;
2014年 接受《新华艺坛》《收藏天下之艺术零距离》专访等。
作品收藏
许关几给觉倍振作品多被收藏于中央电视台、中央军委、烟台美术博就即脱蛋物馆、新加坡神州画社、日本板井博美术馆,环铁时代美术馆,日本PAOS株式会社、加拿大清龙华人美术馆及个别投资机构等。
人物自述
水韵青花帮我实现了一个画家去表现生命常西良马危蒸茶块口句村、表达人文关怀的愿望。水韵青花所表现的是一个理想纯净的世界,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本自拥有这样一个世界,但现实中人们侵淫红尘过深,常常会为生活所累,忘记生命本来的意义。我希望我的水韵青花能让人们时常的回归一下本我,找回自性。清醒的认识到名利金钱不是人生的究竟村愿,勿忘伴随生命的初始话我们所拥有的那份纯净的自性,那个恬谈的精神家园。莫忘时时保养那份灵性就会多一份自在。
名家点评
许振“水韵青花”的诗意与禅境
文/赵赜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水,几近于道,上善也。
青,水天之色也。至高至广。
许振首元径景脱袁缺创之水韵青花,亦诗亦禅,大受器价静抗会滑谓思喜探美无言,山水之至巴浓安宁脱虽境也。
明陶宗仪说“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能窥其巧者,谓之神品”许振之水韵青花山水,即是也。
“予拈诗意以为画意·······满目云山,随时而变,以此哦之,可知画即诗中意,诗非画里禅乎?(石涛)”许振水韵青花之化境,在于对诗意禅境之追求。满目云山,水气氤氲。画境虚实相生,空灵、飘渺,变幻无穷,此自然也。
许振再次妙悟黄山。以“水韵青花”将黄山的“仙”字表现得淋漓尽致!水韵青花,以水驭青花,高雅、空灵、纯净、飘渺,充满诗意,禅机无限。
写意水韵青花,写是用水挥洒,水,即为许振水韵青花之“道”。意,是诗意禅境。观许振作画,有如参禅,气定神闲,心无旁骛,物我两忘。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当第一笔落下,水与青花渗化开来,变幻莫测、半湿半干之际,许振据此会灵感闪现,突发奇想,大笔挥洒,信马由缰,以水破青花,生发开去,随着水与青花的碰撞,渗透,裂变,有如神助,幻化成变幻莫测的奇景。或行云流水,或云蒸雾蔚,或水气氤氲。或混沌一片。“笔以墨会,是为氤氲。氤氲不分,是为混沌。······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
许振作画,属于激情一派。对黄山烟云,情有独钟。兴之所至,泼墨挥毫,大开大合。往往一笔下去,山水的形、体、肌理、质感、云气、水气、诸妙皆备,有如神助。
许振的水韵青花,没有传统山水画程式化的束缚,随心所欲又不失中国山水画之法度。水韵青花之诗意禅境可谓妙趣天成。那份纯净,那份空灵,能引起观者强烈的共鸣。恰如宋郭熙所说:“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本文有删减)
王志纯(北京画院艺委会副主任、研究员、著名美术理论家):今天看了他的作品,我自己感觉挺好的。很有功底,很有灵气的画家。他那种笔墨结构转化成了青花的单一色的画作,传统的笔墨结构,中国画传统的平面结构变成了一种空间结构,这都是非常具体的变化,弱化了中国画笔墨特有的结构,强化了水韵,空间。有很多新的东西加了进来,新的观念,新的手法加进来。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挺好,你这种创新,这个水韵青花很有意思。你抓住水韵来发展青花这一类的画,这还是抓到要害。我们刚才说学有渊源,说你这个有来头,不是瞎画,即使是创造,这种创造也有历史的积淀,不管你认真研究过还是感悟到都是有的,有发展空间。也确实有特殊的特色, 再进一步我们刚才实际讲了两点,一点我们在颜色上还可以再开发。按照我对书写性的理解,我觉得像这张画,这个笔迹的形态是气脉贯穿的,你看前面的山跟后面的山,从山脉上它也是有连贯的,用笔也是有连贯的。整个这个气就比较贯穿,书写性很足。虽然是笔跟墨在一起,有痕迹的和痕迹晕散开的,这没关系,笔中有墨,墨中有笔,这个就比较好。您这个画走的是比较微妙的,看起来非常单纯、明快,细看耐看。所以丰富的笔迹形态,涨出的水韵的控制,以及能够丰富进去的肌理感。
孙克(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秘书长、著名画家):他的画不像我们很多画家的画,画起来很夺人眼球,是一种激情式的画法。他的画是比较内在,比较平静,所以不是激情式的。这个画还是比较本分的语言的中国文化发展的体现,尊重内心体悟和表达。
许振作品还是沿着中国文化静静的这种精神开展。他的绘画中,跟现在流行的风格还有不同。许振的作品,看上去很空灵,他看到了黄山的风云变幻,能够感觉到内心世界的动荡的描写。这跟他作为一个安徽人,和他有多年的山水画的修养有关。
田黎明《许振画展留言》:你在解读感性和理性的命题上调动的画面语言探索是很好的,要探索下去,非常好!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美术理论家):许振至少像他自己陈述的那样,在黄山他能发现这种雨后黄山的灰色调,他觉得这种灰色调正好跟他自己的心境吻合,他为什么要创作水韵青花系列呢?正好是跟他的这种心境吻合,所以他就放弃了传统的笔墨,完全用青墨。比青花瓷器还要清澈透明,给人一种清凉、宁静、单纯的感觉。这也是画家心态的一种表现。这就是要表现黄山内里的画家内心世界,追求是的宁静的、纯净。
杨庚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美术理论家):我坚信,你的画在社会上会引起一定的反响。甚至没有几天可能有一批山水画家往这边靠,甚至学这种画。但是你要怎么做的比别人更高,更好,在这个领域你应该做一个领军人物,在这个领域要做出更深入的探索,拿出更好的作品。
刘龙庭(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编审、著名美术理论家):跟许振是初次相会,相见恨晚一见如故。当年苏东坡画竹子,有人说怎么是红色的,竹子应该是绿色的?苏东坡说还有人用毛笔画是黑色的,您见过黑色的竹子吗?他用这个说法驳了他。所以用青花花山水,一定是一个很新颖的形式,所以想到多,给人有一种空灵、清淡、静谧、很干净、告别城市的浮躁,在许振的画中还是体会到的这种精神,因为画本身就给人这样一种体会和感悟。你这种画给我感觉也有点禅意,让人看了以后感觉进入了一种境界。
朱虹子(中国艺术报副社长、美术批评家):他求变革,他根本的动力还是源于他的生活,源于他对黄山的研究,源于他的观察,也源于整个时代对水墨创造的大势,他在这里面的变革就显的非常自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一种文化自觉的体现。从我个人看到他这一块的东西,我觉得他有一个很重要的精神,还有一个寻求突破的勇气,这两点应该说他做的还是很有根基,做的还是很扎实。其实他里面用心很多,很多的横构图,他用横构图表现高远,我能够感觉到他有意地去做一些尝试,还是很成功的。他用了现代人区别于古人可以俯视的条件。
王平(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信息中心主任):他的画有鲜明的个人面貌,另外给我的感觉是有文人气的一种南方的画家画的画的感觉。这是我的第一印象。另外他自己目前的绘画中体现出来的有两个艺术语言上的特点。一个是他还是强调的书写性,虽然他的画很清淡,但是可以看到还是很强调书法的用笔,书写性的因素。另一个,他有大量的用水,这个水法跟他的泼墨方法相结合。所以画面中那种自然的墨韵的成分,虽然是青花,但是有墨韵的韵味。许老师的画还是很鲜活、和一些诗雅和诗意的东西,作为画家来说有这样的一个鲜明的面貌和自己这样的一个探索的根据地,把前期的东西更多的融合进来,朝着独立的语言去完善,应该会形成自己一个非常独特的面貌。
赵赜(中国人民大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水韵青花是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在判断上如果仅仅用传统的山水画标准是不能对其作出公平准确判断的。许振在创作水韵青花时的当下一念,这种心法大于技法的状态是我们在讨论其作品时不该忽视的,为什么这麽说呢,因为在今天画坛多是有情无画或有画无情,许振能放下炫技直指精神这是我非常佩服的。他以“静”求“净”我认为是做到了。我刚才很认真地看了他的作品,其细节很微妙,如果不仔细的观察是体会不到的。我曾看到92岁的明学长老在焚香净手观看许振的水韵青花作品的图片,明学长老那可是净土宗一代高僧,大德能如此礼遇水韵青花作品我想那也不是偶然的。水韵青花会有跟随者也会有争议,但我相信在未来的百花园里一定会有水韵青花的一席之地。
媒体报道
许振“水韵青花”山水画作品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文/刘心亮
著名美术评论家薛永年先生说,许振水韵青花“学有渊源,原来画传统水墨也不错,水韵青花抓住了水韵,确实有特色,水韵很微妙,烟云的变幻、水汽的反射、光影的变化,可以去感受。”“水韵青花是经过认真研究闯出来的,有特色,有发展... ...”
由刘心亮策划,王志纯为学术主持的许振“水韵青花”山水画作品研讨会于2014年7月13日在北京举行
在京的我国著名美术理论家薛永年、孙克、王镛、杨庚新、陈瑞林、赵力忠、刘龙庭、郑工、尚辉、高 岭、朱虹子、王平、韩朝等参加了研讨会。理论家们针对画家的艺术探索、语言风格、学术定位等方面各抒己见,进行了4个多小时的深入研讨。对许振的“水韵青花”等系列作品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与热情的鼓励。
“水韵青花”是一种全新的绘画形式,她以”水”和”青花”为主要创作元素,通过”水”与”青花”的碰撞、排斥、融合、裂变,创作出无限可能,讲究以虚写实,以实写虚,以“水”驭“青花”,创造独有的亦真亦幻、水气氤氲、空灵宁静、不染纤尘的艺术境界。
“水韵青花”既不同于传统水墨,也不同于青花瓷。不仅对绘画材料有很高的要求,更对创作时的心态要求达到有如“禅定”一般的境界。
许振与“水韵青花”结缘大约是在2010年在黄山的一个下午,雨后的黄山呈现出一片灰青色的调子,云很淡,雾很轻,非常静谧,对应此景令人想到澄澈、通透,超凡脱俗的情语。在画家心中,此时的黄山已不是结构问题,也不是皴法、笔墨的问题,显然已升华到更高的精神层面了,即所谓“山水体道”。之后这种感觉一直萦绕在画家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他曾不间断的用不同的手法去表现那种感觉,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令他放不下的那份眷恋是那份纯净,是那份不染纤尘的精神渴望,通透祥和,如佛家所言人的自性本自清净,又如荷尔德林·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的眷往。现实中的人心浮躁,环境的恶化,让他有了更强烈的表现欲望,如何用山水画创造一种新样式,让浮躁的心静下来,“水韵青花”独到的意境让他有了这种可能。
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孙克先生说,“许振能甘于寂寞,沉下心来,静下气来,用一种蓝调子来画,淡雅、空灵,尊重内心体悟和表达,是内在的、中国文化的体现。黄山的风云变幻表现的相当澄澈透明。这是一种创新,一种探索,这个追求又超乎了传统水墨风格”。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先生说,“许振的水韵青花系列,属于新的探索,这种色彩非常单纯,心单纯了语言也单纯了。画家经过多年的创作之后,达到了一定的精神追求的高度,不满足于传统的画法,也不满足于纯水墨的画法。水韵青花系列正好跟他的心境相吻合。比青花瓷器还要清澈透明。给人一种清凉、宁静、单纯的感觉。”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研所副所长郑工说,“笔法、墨法、水法是许振创作三个阶段不同的着眼点。水法的问题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尤其在当代,在中国画的探索和转型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画家注意到水的问题。从笔、墨到水,传统水墨和现代水墨都在许振的画中体现出来了。”
许振:从容山水
文/闫娜
=古韵弹墨,遇化黄山,水韵青花,如许振艺术生涯中的三个阶段。先以古人为师,学传统画中的古人古韵,将技法掌握得炉火纯青,能运筹帷幄时,试着与画中自然沟通,与山水,身心合一,再识得红尘,懂得天命的时候,许振的水韵青花,似乎就容易被人理解了。从投身自然,再与自然融为一体,看世界时,一切都变得不一样,飘渺,纯净,而又灵动的境地。
亲切,是第一次同许振通电话所感受到的,细心给我们指路,没有半点画家的架子;还有幽默,许振老师主动跟我们开玩笑,拍摄时做些搞怪的动作让场面变得活跃。他带着我们一一观看他的画展,又一一详解,犹如在跟观者展示一种态度,一种艺术家对传统,对人生的态度。而从容,是其中由画及人,感受到许振身上的最大魅力。处惊不变,如大自然般,从容不迫。
师古人
三十多年前,许振首登黄山,进行写生,那时候的他刚从学院毕业,年轻气盛,见黄山秀美尽收眼底,尽管心中有无限的激情和感慨,但提起笔时,却不知从何下手。许振深知中国画的博大精深,远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容易,此次上黄山,使其被黄山的俊秀所深深吸引,也从此结下这不解之缘。
有人惊叹于许振的水韵青花,它的成功,它的创新,它作为一种新的绘画语言的出现,也有人以为许振跟很多艺术家一样,奋力的想要从传统画中走出来。但对于许振来说,“创新一定是要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我所有的成就都建立在古人的基础上,没有他们,也不会有我许振。”如此坚定的话,在水韵青花,既似水墨,又不完全是水墨的艺术,没人理解前人的努力和成就对许振有多大影响,而他正在在潜心学习的过程中,才有可能突破自己,对于这一点,他从不否认。
尽管现在有太多的颠覆传统的艺术家,但一说到颠覆,许振便有些抱不平:“通过颠覆别人来突显自己,那不是一种文化态度。若真是强者,能代表这个时代,那么你就是你,他就是他。颠覆别人,只能证明自己还不够自信。”许振说到激动处,不禁手舞足蹈起来,“如果把中国画都否定了,那还叫中国画吗。很多人认为对中国画进行创新,应该将笔墨丢掉,笔墨在中国画里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材料,而是一种文化、是血脉象气,一种中国画的代表符号。况中国画的笔墨关系并不是手头上的积累,而是文化的积累,如果把中国的笔墨仅作为一种造型的手段,那中国画的核心价值就几乎不存在。且画水韵青花,没有中国画的基本功,是不可能的。”
其实任何艺术都是如此,无论是写小说,做音乐,还是搞建筑,在艺术形成的最初阶段,一定是有一个艺术家本人非常喜欢的风格,艺术家在构建的过程中,才逐渐会有自己的东西表达出来。而许振就是如此。
法自然
“心法大于技法。”当问起许振如何创作水韵青花时,他毫不犹豫的说出,“而且其中的心法就在于与自然的交流。对我来说,师法古人只是技艺的问题,但若作为艺术,一定要与自然对接,与当下对接,才会有生命力。我的古韵弹墨系列作品,就是完全师法古人,它没有从传统中走出来;但到遇化黄山系列作品时,我是直接面对自然的,虽然还不够完美,但至少它是鲜活的,因为我在师法古人的基础上带着一颗真诚的心,这种鲜活,假以时日,必定会慢慢突显出来,而这也是一个艺术家要形成自己的审美倾向和艺术风格所必然要经历的。”艺术也如修炼一般,要经历磨难与考验才能到达彼岸,而这其中,从许振第一次上黄山,到如今对黄山的胸有成竹,及与其之间若有若无的心有灵犀,还有如今的水韵青花,这一切都证明着。
师法自然是让艺术变得纯粹,而非直接继承,如许振所说:“凡是可以直接传承的东西都没有多大价值,纯粹的艺术是直接生发出来的,因为它是唯一和不可复制的,是没有办法直接继承。它不同工艺活,师傅可以交给弟子有关的配方或者手艺,工艺美术大师永远不可能和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大师同日而语。”所谓工艺,工在前,而艺在后。
黄山画派,诞生于明末清初之时,他们在主流文化推崇复古的年代,极力提倡师法自然,将古人放在第二,自然第一,正是这样,让黄山画派在当时乃至于今,都占据中国山水画的重要位置。“敢言天地是我师。”听着许振的豪情壮语,犹如能想象出他站在黄山前的陶醉与景仰。
况自然,并非只局限于眼前所见的山川河流,还包括当下。古人永远都停留在过去,而时代的车轮却在不停的向前行。只有结合当代的精神文化的需要,才能创造出符合当下的艺术作品,才会有意义。许振坚定道:“当下师为无上师,当下法为无上法。任何一个学科,不管是政治、经济、文化,都必须要与当下对接,而这就叫规律,这就叫自然,这就叫时代。”
善若水
水韵青花,有人说是将青花瓷的瓷胚换成了宣纸,又人说是将水墨画中的黑墨换成了青色。对于这些评论,许振不恼怒,不多加解释,如他的以往的爽朗笑容,哈哈大笑一番,便过去了。
他自己懂得,清淡笔调,淡雅色彩,水韵青花如纸上筑起的一个美梦,空灵,洒脱,有一切关于美好的事物,又如禅画一般,“我想要让更多人明白,在红尘中,不要认为生活只有忙忙碌碌,有些东西是可以暂时放下,有些事情是可以从容面对。事情本没有好坏之分,取决于每个人如何看待。若把赚钱当成究竟,势必会非常痛苦,因人的欲望无穷大,而若将钱财作为身外之物,从容面对自己所得所失,必定会快乐许多。现在的我们总是把正常变成了不正常,把不正常当成正常。当一个人明白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是大自然的再自然不过的规律时,他或许也会懂得自己与自然其实为一体,花开时绽放,花落时蓄锐,生命终止时,则落叶归根。活出一种节奏,一种韵味,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而这些,正是水韵青花的意义。现在的许振,也如画中水的痕迹一般,从容淡定,不为别人的错事而烦恼,更不会因别人的无知评论而心有余悸,他总是着一身舒服的长衫,清清爽爽,从容面对所有人。他的幽默与风趣,让我更觉水韵青花所散发而出的魅力。而当问及会不会一直以黄山作为题材时,又是一阵爽朗笑声,“其实一花一世界,自然界的一花一树都承载着自然的信息,只不过黄山所承载的信息相对来说更厚重更广泛一些,当我们走过第一阶段,再走过第二阶段的时候,黄山就已经不再是黄山了,我心变为一切,而一就切是我心。此时,无论是黄山、泰山、还是太行山,不过一种外象,都是自然信息的一个载体。其实我们从一个石头,一棵花草树木上都可以观照到这种信息。所以也无所谓哪座山。”
好个无所谓,好个顺其自然,好个从容不迫。水韵青花绝不可能是许振艺术的终点,或许是他开创的另一个新起点,围绕自然,当下,与自己。
水韵青花
水韵青花是许振近年来开创的一种新的绘画形式,以”水”和”青花”为主要创作元素,通过”水”与”青花”的碰撞、排斥、融合、裂变创作出无限可能,讲究以虚写实,以实写虚,以“水”驭青花,创造独有的亦真亦幻、水气氤氲、空灵宁静不染纤尘的艺术境界. 水韵青花既不同于传统水墨,也不同于青花瓷。不仅对绘画材料有很高的要求更在对创作时的心态有如“禅定”一般的要求。许振以“静”求“净”力图展现一个理想纯净的世界。现实中人们侵淫红尘过深,常常会为生活所累,忘记了生命本来的意义。水韵青花期望能让人们时常的回归一下本我,找回到属于自己的那纯净、空灵、不染纤尘的精神家园,让生命得到及时的保养和觉悟。



遇化黄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