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南三叛,事情发生于曹魏后期,由于司马氏夺权专政,使得掌握军事重镇寿春的统帅先后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这三次分别为王凌之叛(251来自年四月)、毋丘俭文钦之叛(2360百科55年正月)及诸葛诞量渐之叛(257年五月-话宜258年二月)。三次叛乱皆为司马氏所平定。
魏太尉王凌与外甥留讲、兖州刺史令狐愚掌重兵于淮南,谋立楚王曹彪为帝。令狐愚卒,嘉平三年(25个统张验如父1)王凌以讨孙吴为名表求发兵,又遣杨弘说兖州刺史黄华共同举事。杨弘、黄华告发,司马懿率中军征讨。王凌见坐布事败,降于丘头(今河南沈丘东南),饮实样文述不厂甚黑层药自杀。正元二年(255本使化流汉烧)魏扬州刺史文钦、镇厂说陈转培互原各吃东将军毋丘俭起兵寿春(今安徽寿县),矫称受太后诏书讨司马师,率军渡淮,进至项县(今距父土器河南沈丘)。司马师率军10万征讨,大破淮南军。毋丘俭承广紧战识被杀,文钦逃入孙吴。甘露二年(257)魏征东将军诸葛诞反于寿春,向孙吴称臣,攻掠淮河南扩研法章北郡县。司马昭督军26万征讨。甘露三年(258)正月,诸葛诞兵败被杀。至此,支持曹魏晚无散皇室的武装力量基本被消灭殆尽。
- 名称 寿春三叛,又称淮南三叛
- 地点 寿春
- 时间 251年四月,255年正月,257年四月至258年二月
- 参战方 司马氏,王凌,毋丘俭,诸葛诞,文钦,东吴
- 结果 司马氏铲除反对势力,完全控制魏国大权,为西晋代魏铺路。
经过
一叛
正始十年(249年),发生高平陵事变,大将军曹爽被罢免后被诛杀,太傅司马懿于是掌握魏国大权,升任镇守寿春的王凌为太尉。王凌与外甥令狐愚见魏帝曹芳年幼无力掌政,致令君权旁落在司马懿之手,于是意图废曹芳而改立楚来自王曹彪,令狐愚更派部将张式联络曹彪。
嘉平三年(251年),乐传才绝王凌见东吴在涂水有军事行动,于是上书请朝廷准许讨伐东吴,打算乘此而起兵反抗司马懿,此为王凌之叛。但是请求并没有得到回应,王凌于是场督货末波转粮之派部将杨弘将废立计划告360百科诉兖州刺史黄华,希望得到支持,但杨弘和黄华却向司马懿揭发王凌的图谋,司马懿于是率军讨伐。王凌自知不敌,司马懿又诗略给建弦住字在发军时先赦免他的罪,于是投降,司马懿纳降。但后来王凌自知他不久一定会被诛杀,于是在被押解到洛阳的途中很自杀。 王凌、令狐愚等人被诛灭三族,曹彪亦被赐死。
同年六月,司马懿病重,配裂梦见贾逵、王凌作祟,不久去世乙表,其长子司马师继之掌权。
二叛
正元元年置它步你配于犯唱本(254年),李丰与夏侯玄及张缉等人意图推翻司马师,但计划败露,李丰、夏侯玄和张缉等皆被杀。曹芳对李丰等命宜线都志一人被杀后深感不平,引起司马师不满,于是在数月后强行废黜曹芳而改立高贵乡公曹髦队专百音只汉为帝。李丰等人被众却诛杀和曹芳被废,令到当时驻守寿春的镇东将军毋丘俭和读证觉理扬州刺史文钦非常不安,害怕会牵连到自己;而毋丘俭的儿子毋丘甸亦劝父亲要举兵保卫曹魏,二人于是决心要反抗司马师。
正元二年(255年),毋丘俭、文钦在寿春举兵讨伐司马师,并进兵项城,此为毋丘俭文钦之叛。东吴知道零毋丘俭叛乱后亦由丞相孙峻率留领吕据和留赞领兵到寿常跟刚项亮才春支援毋丘俭。司马师自己亲自率赵将研席印油军讨伐,并派遣荆州刺史王基率兵与叛军对抗,抢先占领南顿。及后诸迅过量的希免葛诞、胡遵和邓艾都领军与司马师会合。司马师命令诸军不能进攻,毋丘俭和文钦不能进攻,又怕撤退时寿春被袭,军中的淮政球曾受算南将士因家属都在北训孩起日适凯方,军心于是溃散,只有新归附的农民仍然效命。此时邓艾驻屯乐嘉,毋丘俭见邓艾兵弱,于是派文钦攻击,但文钦到后却发现司马师率领大军到来,于是撤退。司马师派左长史司马班追击,文钦军败退,因其子文鸯奋战才得以全身而退;此时殿中人尹大目追出试图劝降文钦,但遭文钦拒绝。毋丘俭知道文钦败退后乘夜逃走,余众于是崩溃,毋丘俭逃到慎县被平民张属射杀,枭首被送到洛阳。文钦回到项县时大军已溃散,寿春又被诸葛诞占领,于是逃亡到东吴。孙峻到东兴时知道诸葛诞已占领寿春,于是退兵;诸葛诞派部将蒋班追击,斩杀留赞。
三叛
毋丘俭文钦之叛被镇压后不久,司马师因眼睛震出眼眶,痛死于许昌,由弟弟司马昭接手掌权。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见好友夏侯玄、早前在寿春叛变的王凌和毋丘俭皆相继被诛杀,十分不安,于是一方面在淮南笼络人心,一方面又蓄养死士以作自保。司马昭为了铲除支持曹魏的势力,听从贾充之言逼反诸葛诞,徵召他入朝为司空。
诸葛诞接到诏令后十分恐惧,于是在甘露二年(257年)杀扬州刺史乐綝,据守寿春反抗司马昭,又派长史吴纲带儿子诸葛靓和牙门子弟到东吴当人质,请求援兵;此为诸葛诞之叛。司马昭于是率二十六万大军讨伐诸葛诞,驻屯丘头,并派镇东将军王基及安东将军陈骞包围寿春,派石苞、胡质及州泰领兵抵抗吴兵。东吴援军文钦、唐咨和全怿等趁包围圈未成突入寿春城,但其后王基建立起坚固的包围圈,文钦等数次突围也不能攻破。同时吴将朱异率军屯寿春西南的安丰作外援,被兖州刺史州泰击破。孙綝率军屯镬里(今安徽巢湖市境),派朱异率领丁奉和黎斐等再前往寿春解围,但被石苞和州泰击败,太山太守胡烈更出奇兵尽焚吴军粮秣。
朱异因粮秣已失,拒绝再进攻。孙綝大怒,斩杀朱异,但因无力再战,被迫退还建业。被围困的寿春久久没有等到援兵,诸葛诞部将蒋班和焦彝劝诸葛诞率主力专攻一方,以求突围,不宜困守寿春;但文钦认为东吴救兵必至,劝诸葛诞固守。诸葛诞不听蒋班的建议,更意图杀掉二人,二人于是逃出城投降魏军。后来,司马昭采用钟会的计谋,伪造刚刚投降曹魏的全辉和全仪的诱降书信,又派二人的亲信将书信交给吴将全祎和全端等人。全袆等收到的书信后,果然率众向曹魏投降,此举令寿春城民大惊。
甘露三年(258年)正月,诸葛诞和文钦及唐咨等突围但失败,死伤枕藉,唯有撤回城内。而城内粮食已经接近枯竭,已有数万人出降,文钦亦意图尽释城中的北方人,仅以吴兵据守以减省粮食消耗,诸葛诞不听,更加因忌恨文钦而将他杀害,文钦子文鸯和文虎知道文钦被杀,於是投降司马昭。文鸯二人获封赏更令寿春的兵民丧失战意,最终司马昭在二月攻克寿春,诸葛诞兵败出城逃亡,被胡奋部下士兵击杀;吴将于诠亦力战而死;唐咨和王祚则投降。
影响
这三次兵变的失败,使司马氏成功铲除拥护魏帝的势力。此后朝廷上很少有实力派支持魏帝,士大夫纷纷拥护司马氏,司马昭成功走向篡位大道。甘露五年(260年),发生甘露之变,曹髦不甘被控制,率臣反抗司马昭,最后被司马昭、贾充及成济所杀。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死后不久,其子司马炎即篡魏称帝,建立西晋,曹魏灭亡。
评价
西晋史学家陈寿将淮南三叛和之后的钟会之乱并提,评价说:"王凌风节格尚,毋丘俭才识拔干,诸葛诞严毅威重,钟会精练策数,咸以显名,致兹荣任,而皆心大志迂,不虑祸难,变如发机,宗族涂地,岂不谬惑邪!"
东晋史学家伏滔在《淮南论》评价淮南三叛中说:"及至彦云、仲恭、公休之徒,或凭宿名,或怙前功,握兵淮楚,力制东夏,属当多难之世,仍值废兴之会,谋非所议,相系祸败。"
宋代史学家郑樵认为:"晋史党晋而不有魏,凡忠于魏者,目为叛臣,王凌、诸葛诞、毋丘俭之徒,抱屈黄壤。"
宋朝学者王应麟认为王凌、毋丘俭、诸葛诞是"节义之臣,齾巨奸之铓",并评价说:"若王凌以寿春欲诛懿而不克,文钦、毋丘俭以淮南欲诛师而不遂,诸葛诞又以寿春欲诛昭而不成,千载犹有生气,魏为有臣矣。"
元朝学者郝经认为淮南三叛这个称呼是"晋之臣子尊晋之志",评称候价说:"王凌之欲废僭孽,立宗子,澄汰王室战足评销胞,大臣之节也。·亚维五老·····俭诞继起声罪致讨。闻雒中禅代之语,投袂致死,有古义士之风。夫岂叛乎哉态肉接级易困介双前这流?诞之得士,至麾下数百人拱手待斩以尽,不为司马氏屈,义烈挺然,未之前闻也。"
清朝学者姜宸英认为只有毋丘俭是曹魏忠臣,王凌和诸葛诞则是各有私心,评价说:"魏之忠臣,惟毋丘仲恭一人而已。王彦云事迹犹在影信欢百距商响之间。诸葛诞以见疑谋叛,其死宜矣。若果忠于魏室,则不首发俭、钦之谋,坐成司马之势。"
清朝考据学家何焯将三人称作三贤,称赞道:"至于三贤,乃心王室,事连不就,而典午之势益重,诸人之终即国之终宪药统亲充述敌鱼坚还进也,故次于此焉。"
民国学者来自卢弼评价说:"当时勤王待境诸将,惟文钦父子,粗养沉猛武夫,反复无常,彦云、仲恭皆为儒将,懋著功勋,事之成360百科否,岂可概论?公休谋定后身观配英富简已着演第展动,子上至督中外诸军二十六万众促扬临淮讨之,倾全国之力,挟两宫持洲置难以行,用兵十月之久,侭乃克之。公休力竭智穷,而麾下壮士数百人拱手为列,无一降者,田横得士,何以加兹!此皆魏之忠臣义士,承祚合为一传,有微旨焉。君子平情论事冲较素宣,不能以成败相绳,不佞考订事实沉格投电游无次,不为空论,偶因罪误之取此械息获姜氏之说,特发其凡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