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不丹褐凤蝶

不丹褐凤蝶(学名:Bhutanitis ludlowi )是鳞翅目凤蝶科的昆虫。 来自稀少而美丽,是不丹的国蝶,被称为"高山美360百科人"。是褐凤蝶属中最美丽大型者。四翅狭长,背景色为褐色,前翅有七条黄白色波纹状细斜线,后翅有四个尖细突尾,臀区有一大的深红色斑,其中部为黑天鹅绒斑,内嵌两个淡蓝色眼点。分布在中国云南、缅甸、泰国、不丹及印度北部。

形态 翅展90-100 责欢据mm。体、翅黑褐色。前翅效因特别狭长,有7条明显的淡黄白色细纹,多呈波状,其中5条达到后缘,第3、4和5、6条在中间弯曲后合二为一到达后缘,在第6和7条间的上半部还有一条十分清晰的斑纹。后翅基部很窄,无肩角;从基部伸出2条纵细纹,从前缘发出大约有6条斑纹;外缘区有弯月形斑纹,臀区有大圆形深红色斑,中间有近似椭圆形的大黑斑,黑斑中间又有2个带有白斑点的蓝斑;外缘有3支长的尾状突和2支建序多止挥短的尾状突。上述特征是和三尾凤蝶Bh.thaidina的主要区别。翅反面与正面花纹相似,但色调较淡。雄性外生殖器的爪形突1对,长而呈波状弯曲;抱器瓣菱形,端部三角形,末端尖锐。囊形突长,末端稍膨大。阳见看茎长,基部粗而末端尖。雌性外生殖器的产卵未值名门瓣宽,半圆形;囊又引饭话假报价士攻导管细长,基部弯曲;交配囊小,囊状。

  • 中文名 不丹褐凤蝶
  • 亚    门 六足亚门
  • 亚    目 锤角亚目
  • 别    称 四尾褐凤蝶、多尾凤蝶、褐凤蝶
  • 门 节肢动物门

形态特征

  翅黑色,斜线明显,灰白色。前翅有8条斜线,第1条特别宽。后翅有大块深红色斑及天鹅绒状黑斑,边缘锯状齿,脉纹端部略尖出,不呈尾状突起。

不丹褐凤蝶

  来自四翅狭长,背景色为褐帮财粉非适色,前翅有七条黄白色波纹状细斜线,后翅有四个尖细突尾,臀区有一大的深红色斑,其中部为黑天鹅绒斑,内嵌两个淡蓝色眼点。此蝶稀少而美丽,无数收藏家梦寐以求。

成长过程

 360百科 晴天里,雄蝶喜在树顶高空,徘徊翱翔,一如鹰鹫。成虫将卵成片产在绒毛马兜铃叶子背面,卵期4星期,1.5mm,橙黄色,一龄幼虫眠时无堆叠现象。

  卵 近圆球形,表面光滑,或有微小而不明显的皱纹;多产在寄主孩谓医权规督植物上;散产,也有多个产在一起的。

  幼虫 粗壮,后胸节最大,体多光滑,有些种类有肉刺或长毛;体色因龄期而变化,初龄多暗色,拟似鸟粪,老龄常为绿、黄色,有红、黑斑而成警戒色;受惊时从前胸前缘中央能翻出红色或黄色Y形或V字臭角,散发出不愉快的气味育支达判跳请以御敌 。

  蛹 缢蛹,表面粗糙,头端二分叉,中胸背板中央隆起,喙到达翅芽的末端,以蛹越冬,化蛹地点在植物的枝干上。

  成虫 包括蝴蝶中的一些大型和中型美丽的种类,色彩鲜艳,底色多黑、黄或白,有蓝、绿、红等颜色的斑纹。下唇须小。喙管及触角发达,后者息放协足修据测围田解向端部逐渐加大。前足正常;爪一对,下缘平滑不分叉。前后翅三角形,中室闭室;前翅R脉5条,A脉2条,通常有一条臀横脉;后翅只有1条A脉,肩角有一钩状的肩脉生在亚缘室上,多娘风持亮往对苗那湖每器数种类M3常延伸成尾突,也有的种类无尾突或有2条以上的尾突。

分布范围

来自  云南 、不丹。 分布在中国云南、缅甸、泰国、不丹及360百科印度北部,分布在中妒进米酒陆丰换职国云南、缅甸、泰国、不丹及印度北部。

野外的不丹褐凤蝶

濒危等级

  不丹褐凤蝶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或《华盛顿公约》保护级别:二 类。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野外观察

  高黎贡山邂逅世界级的珍稀蝴蝶

  我问百花岭保护区工作人员有没有什么人来这里调查过蝴蝶,他们说没有,只见过几位搞植物的外国专家在山上捕过蝴蝶,他们带回的标本中有一只属于我国二级保护动物三尾褐凤蝶。

  现有的记载中,三尾褐凤调待需沉蝶分布的区域只在四川西北部和甘肃、陕西南部等地,正是因为如此,它才被纳入我国5种属《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的蝴蝶之一。我决定去探个究竟。第二天早晨6点思错向械职矿罪及革考末,一抹朝阳刚露出头来,我就父乐束难能攻环带上捕蝶网、照相机和水壶鸡服细直波喜丰八,沿一条保护区内居民迁出后废弃的山道向山上爬去。9点半左右,当花区易编独字阳光把露水蒸发干后,我已经登上了一座海拔大约在1800米的山,进入而务物星而换包课委对了保护区的核心区。

树叶上的不丹褐凤蝶

  我一面休息,一面打论皇阻开镜头盖,用具有望远功能的长焦镜头漫无目的责察道地观察。从山上向下俯视,沟谷里全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密密的林冠把谷中一切都松切这别宗虽刚督菜雨优严严实实地蔽挡起消但来,林冠上有一些蝴蝶在飞翔,但帮死距离太远,看不清都是什么蝴蝶。

  突然,我看见一只色彩艳丽的大蝴蝶,正随着谷中上升的气流,缓慢地向众防英我所在的这座山飘过来。它的翅膀悠闲地平伸着,几乎一动不动,像一只风筝,任由气流带着它自由飘荡,一点点地向山顶盘旋着升上来。十几分钟后,它终于升到了离我几十米远的地方,在一丛野花上吸起蜜来。

  我悄悄地接近它,在离它凯孔需场二反业商七八米远的地方停下来,调整焦距后,我才看清它的尊容:它前翅狭长,近椭圆形,黑褐色泛绒质光泽,上面均匀分布着7条波状的细白线,后翅下方宽大,呈梨形,镶嵌着一块艳丽的猩红色大斑,红斑下方是一片深黑色区域,上面嵌着两个蓝色小圆斑,下缘则装饰着金黄短带,后翅末端3条长翻新认端再方欢给杂短不一的尖细尾突像飘带一样拖在后面。

  电孙式微钱褐凤蝶!我几乎叫出声来。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只被《国际濒危物种贸额细足导站补风些务井急易公约》列为R级(即数量极少级)保护对象,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区的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北部少数山区,我国仅在云南、四川两省有个别采集记录,但具体分布区域尚不明了的世界著名珍奇蝶种褐凤蝶!我抑制着兴奋的心情,仔细地观察着这只过去只在国外图鉴上见到过的蝴蝶。

  褐凤蝶在许多国外同行的记录中,被描写成美丽而桀骜的生灵。它们似乎故意回避着人类,隐藏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海拔1500米以上、渺无人烟的山麓中,每年至多出现两次,每次不过两三个星期。

不丹褐凤蝶

  要发现它们,必须熟悉它们的习性和活动规律。我国在制定《野生动物保护法》时,也许是由于无法肯定它是否在我国有分布,才没有列入它的名字,而它的"同胞兄弟",同属的数量比它要多很多的三尾褐凤蝶,由于在我国已有多次明确报道,却幸运地被列入了保护名单。

  这两种蝴蝶在外形上较为相似,对蝴蝶不太了解的人很容易把它们混同。只要把它们放在一起对比,还是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明显的区别。首先,褐凤蝶个头比三尾褐凤蝶要大双翅展开达10厘米,三尾褐凤蝶一般不超过8.5厘米。其次,褐凤蝶的尾突末端尖细,三尾褐凤蝶尾突末端则膨大,像把勺子,在最长的一条尾突上区别尤为明显。另外,褐凤蝶后翅的红斑特别大,近半月形,与下方黑色区域组成了一个像眼睛一样的大斑,三尾褐凤蝶的红斑则呈不规则带状。

  海拔2500米以上,蝴蝶种类和数量都开始渐渐稀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这个区域特有的珍稀蝴蝶。西番翠凤蝶和克里翠凤蝶这两种横断山区著名的特有凤蝶,时不时掠过丛林边缘。远远望去,它们的外表与我国南方各省常见的翠凤蝶和巴黎翠凤蝶非常相似,但走近后就会发现明显的不同。远看颇像翠凤蝶的西番翠凤蝶,其实后翅还有两个白斑。

  飞行时看起来和巴黎翠凤蝶差不多的克里翠凤蝶,近看才可看到纵贯后翅,反射着金属光彩的艳丽蓝绿色带纹。由于这两个种的全球分布仅限于以横断山区为中心的少数山地,因此介绍蝴蝶的书籍都将它们列为世界珍稀蝴蝶。

相关调查

  而中国因为缺乏相关调查,只有少数几家研究单位的标本室里保存着几只破损的标本,以至于许多书籍里提到它们时,不得不翻拍国外书籍照片,甚至一些权威性的蝶类志里也只能找到非常残破的标本照片。但我这次仿佛得到了上天的眷顾,有幸采集到了非常新鲜完整的标本。

  我在高黎贡山山区仅呆了一周,就采到了170多种蝴蝶,其中有9种是在我国其他地区从未发现过的。由于一个地区的蝴蝶种类不可能在同一时间段内全部出现,按照以往对其他地区调查的经验,我估计高黎贡山地区应该有300种以上的蝴蝶,它兼具了寒冷的青藏高原和炎热的南亚次大陆两个截然不同的蝶系中的许多种类,如果有机会深入调查,相信将有更多的种类被发现。

基本信息

分类系统:Animalia:动物界 - Arthropoda:节肢动物门 - Insecta:昆虫纲 - Lepidoptera:鳞翅目 - Papilionidae:凤蝶科 - Zerynthiinae:锯凤蝶亚科 -Bhutanitis:尾凤蝶属
学名:Bhutanitis lidderdaliiAtkinson,1873
中文名:

  多尾凤蝶

中文拼音:DuōWěiFèngDié
分类等级:
概述:
原始属名
模式标本产地
模式标本保存地
国家保护级别不祥
CITES公约级别未定
IUCN红色名录等级未予评估(NE)
红皮书等级未定
中国特有
异名信息Armandia lidderdalei,Atkinson,1873-多尾凤蝶(DuōWěiFèngDié)
俗名信息丽褐绢蝶(LìHèJuànDié)-语言:zh-CN褐凤蝶(HèFèngDié)-语言:zh-CN
分类系统:Animalia:动物界 - Arthropoda:节肢动物门 - Insecta:昆虫纲 - Lepidoptera:鳞翅目 - Papilionidae:凤蝶科 - Zerynthiinae:锯凤蝶亚科 -Bhutanitis:尾凤蝶属
学名:Bhutanitis lidderdaliiAtkinson,1873
中文名:

  多尾凤蝶

中文拼音:DuōWěiFèngDié
分类等级:
概述:
原始属名
模式标本产地
模式标本保存地
国家保护级别不祥
CITES公约级别未定
IUCN红色名录等级未予评估(NE)
红皮书等级未定
中国特有
异名信息Armandia lidderdalei,Atkinson,1873-多尾凤蝶(DuōWěiFèngDié)
俗名信息丽褐绢蝶(LìHèJuànDié)-语言:zh-CN褐凤蝶(HèFèngDié)-语言:zh-CN

生物学描述

  形态 翅展90-100 mm。体、翅黑褐色。前翅特别狭长,有7条明显的淡黄白色细纹,多呈波状,其中5条达到后缘,第3、4和5、6条在中间弯曲后合二为一到达后缘,在第6和7条间的上半部还有一条十分清晰的斑纹。后翅基部很窄,无肩角;从基部伸出2条纵细纹,从前缘发出大约有6条斑纹;外缘区有弯月形斑纹,臀区有大圆形深红色斑,中间有近似椭圆形的大黑斑,黑斑中间又有2个带有白斑点的蓝斑;外缘有3支长的尾状突和2支短的尾状突。上述特征是和三尾凤蝶Bh.thaidina的主要区别。翅反面与正面花纹相似,但色调较淡。

  雄性外生殖器的爪形突1对,长而呈波状弯曲;抱器瓣菱形,端部三角形,末端尖锐。囊形突长,末端稍膨大。阳茎长,基部粗而末端尖。

  雌性外生殖器的产卵瓣宽,半圆形;囊导管细长,基部弯曲;交配囊小,囊状。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